首页 > 法院要闻

多出文艺精品,讲好法治故事!

2018-07-17 10:05:53

 

 多出快出文艺精品,讲好法治文艺故事!7月14日上午,由人民法院出版社主办、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协办的“新时代法治文艺作品的创作与传播”座谈会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陶凯元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侯建军到会致辞。

陶凯元指出,这次座谈会,既是一次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精神的会议,也是一次抓住新时代机遇,研究如何用法治文艺作品彰显时代特色,讲好中国法治故事,谱写中国法治华章的会议。

陶凯元从紧紧抓住法治文艺作品创作与传播的历史新机遇;坚持正确方向,用精品力作讲好中国法治故事;聚焦法院、法官、法庭主题,充分展现新时代人民司法事业的光辉历程,以及树立合作、精品、创新意识,共同推动法治文艺作品创作和传播等四个方面和与会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现场气氛坦诚热烈。

陶凯元还对下一步法治文艺作品的创作与传播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她强调,要为法治文艺创作提供一流的条件,吸引一流的人才。要重视权威媒体的作用,拓展纸质媒介与数字媒体融合的出版新方式、新途径,促进传统法治文艺与网络法治文艺的创新性融合,促进作品形式的多样性。

座谈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教授何家弘、全国公安摄影家协会主席冯凯文、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徐剑、《中国作家》纪实版主编汪雪涛、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第一分公司副总经理王雁、爱奇艺副总编辑柳进宇等先后发言。他们围绕新时代如何开展好法治文艺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推动人民法院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发展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和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座谈会由人民法院出版社社长钱晓晨主持,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部分中级人民法院以及人民法院出版社的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中国法学会、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相关领导专家、法治领域文艺工作者代表等参加了座谈会。

“法治文艺既是文艺事业的重要篇章,也是法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侯建军院长在致辞时说,近年来,云南法院高度重视法治文艺的创作和传播工作,将其作为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创造活力的重要抓手,推出了一批有质量、有温度、有影响的法治文艺作品。

反映云南老一代法官高尚精神与坚定信仰的系列长篇报道《五老法官》,出版的《以法律的名义》《以法官的名义》《以法庭的名义》“法院工作三部曲”、《小庭大事》、《雪域法影》等云南法官故事系列丛书,社会反响良好。

同时,云南法院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指示,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法治文艺的传播路径、形式、载体,借助互联网助推法院重点、亮点工作,深化“融媒体”法治文艺传播辐射效应,巧用新媒体讲好云南法院法官故事。微电影《追梦法官》获得云南省委宣传部百部微电影“优秀作品奖”,微电影《娜戴的婚约》《双语法官》《又见丁香花开》荣获国内外诸多奖项。

侯建军院长说,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围绕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禁忌习俗、神话传说、寨规族约、传统习惯等形成了多元独特的文化形态,蕴藏着丰富的法治文化宝藏。“我们对云南法治文化的发掘还不够,这次会议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的机会。”

部分发言

王斌 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发布处处长

新时代如何讲好法治故事?

王斌处长认为,法治文艺作品的创作是一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过程,而法院审判执行工作是一个天然的素材库,如何选取合适的创作素材和切入点,呈现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法院作品,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比如江苏高院创作的“宁海路75号” MV,极大调动了全国法院的同理心,获得了多维度的传播,在全国舆论层面都展现了极大的传播力,人民日报评价其“机关民谣唱出了大时代的坚守”。这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再比如,河南的法院将执行故事用传统的“河洛大鼓”演绎出来,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把执行故事转化成传统戏曲、说书唱戏的内容,这也非常值得借鉴。

王斌表示,要与时俱进,发挥好新媒体载体在形式表现和传播上的优势。当下,微博、微信、抖音,在传播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近期,广西的一个法院就利用抖音,曝光了10名失信被执行人的悬赏信息,几天后就有好几名失信被执行人主动联系法官,履行义务。

值得一提的是,王斌表示,2017年,云南高院推出的一款公益性互动的游戏,“云南法官抓老赖.奇幻空间”,以法官的视角,亲身体验法官抓老赖的过程,收获了众多的参与和好评。“我们也可以开拓思维,聚焦社会热点,采用游戏等互动型的展现模式。与社交平台合作,开发更多游戏,吸引更多群体,深化传播的效果。”

吕召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用文艺播下互联网时代法治的种子

吕召副院长表示,近年来,云南高院党组高度重视法治文艺的创作和传播工作。通过努力,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人、以文塑形、以文促审的创新之路。法治文艺创作助力强化干警法治信仰,为法院审判质效提升提供精神食粮,助力提升法院队伍素质,同时助力提升法院基础设施建设。

云南高院立足法院各项工作,借助互联网积极深化“融媒体”法治文艺传播辐射效应,用“互联网+法治文艺”的方式搭建法院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不断强化阵地意识,传播法治正能量。

一方面,实现了法院重点、亮点工作的推进与互联网传播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在互联网背景下,除了传统媒体,云南高院进一步加强官方网站、微博、微信、新媒体矩阵、客户端建设,采取同频共振,“一菜多吃”的方式,构建“八位一体”矩阵。

截至6月20日,云南高院2018年已召开新闻发布会11场。官方微信推送稿件680余条,上半年阅读人数57万人次。云南高院官方网站累计访问量超千万人次。云南高院《今日头条》累计阅读量209.4万人并被评选为2017年度全国最具影响力头条号。云南高院的相关微信作品获得全国法院十佳微信作品奖。

袁学红 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法治文艺作品要反映人民群众共同关心的永恒主题

袁学红院长表示,法治文艺创作要突破行业的限制,不是写给某个行业的人去看去标榜或者宣传这个行业,不仅仅写这个行业的好人好事,要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整个新时代的整个社会生活,反映那些人民群众共同关心的永恒主题,才能创作出具有法院特色、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

法院审判执行工作,可以说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在曲靖法院也有许多精彩的、可以深挖的故事。

比如,罗平县法院被授予云南十大法治新闻人物的执行局长陈永福,他足智多谋,穷尽一切手段与“老赖”“死磕”到底。2013年2月,他在全省法院首家推出执行悬赏,鼓励人民群众提供财产线索,发动全民参与破解执行难,让老赖乖乖伏法;2015年8月,罗平法院审结全省首例“拒执罪”刑事自诉案件;“他推进执行区域协作”、“乘车信息布控”、“让失信者断电”、“司法拍卖抵押贷款”、“财产保全主动提示”……通过他的积极探索,罗平法院先后建立起一系列联动机制和执行新规章,开创了全省法院执行工作的先河。

这个很有故事的执行法官,在全社会关注法院如何解决“法律白条”的背景下,是需要我们文艺工作者去进行艺术加工的。

 

(图/赵 赢 文/茶 莹 沈 洋)

 

编辑:鲁思言